《亚洲中心时报》 | 留学生生词本里的新疆故事——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委员走进新疆师范大学

发布时间:2025-07-04浏览次数:

一本泛黄的笔记,几缕氤氲的茶香,一方挥毫的砚台,一张跨越时光的照片……7月1日,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的部分委员走进新疆师范大学,与来自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们共同探寻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的温度。

委员们走进新疆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(美育浸润实践基地)陈列室,一件件打动人心的“宝贝”——历届中国语言文化学习班留学生的学习成果,被精心留存在这里。

“这个学生记录的生活太有趣了,我们在里面看到一名留学生浓浓的‘新疆情’!”陈列室里,一本厚厚的旧生词本吸引了委员们的目光。这是2014级巴基斯坦留学生沙克尔的中文学习印记,里面有认真学习汉语拼音的字迹,也有用稚嫩文笔记录下的在新疆学习时的日常故事。老师欣慰地告诉大家,沙克尔如今入职一家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,委员们由衷感慨:这薄薄的纸页,承载的不仅是语言的积累,更是中巴交流桥梁的坚实根基。

在书法教室,擅长书法的张华中和张丽丽两位政协委员和留学生一起握住了毛笔,凝神静气、提笔挥毫,遒劲有力的字跃然纸上。一旁的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马飞的眼神紧紧追随着委员的笔锋,毫不掩饰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向往与追求。马飞说:“一定好好练习,以后我也想写得这样好!”一横一竖,一撇一捺,毛笔在纸上行走,中华文化的种子也在无声中悄然播撒生根。

在书法教室,张丽丽委员指导留学生练习书法。本报记者 刘惠娟摄

“我来沏一盏茶给叔叔阿姨们喝吧!”路过茶艺教室,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杜杰克展示了自己初学的茶艺,盛情邀请委员们品茗闻香。“茶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。单说这件公道杯,就不仅是一件器具,它体现着公平无私心的人文精神。”自治区政协委员、新疆茶叶商会会长王常华品茗后,顺势拿起桌上的公道杯讲起背后的文化内涵。看到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,他主动提出,以后可以为学校的茶艺课程提供帮助,让这份蕴含东方智慧的“和合”之道,滋养更多年轻的心灵。

在茶艺教室,王常华委员为留学生讲解茶文化内涵。本报记者 刘惠娟摄

随后的座谈会上,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。新疆师范大学教师闫丽分享了一个暖心故事:去年,一位新入学的巴基斯坦学生递上一张照片,闫丽一眼认出那是自己11年前的两名得意门生。如今,照片上的他们已成为巴基斯坦新一代中文教师,而照片的持有者,正是他们的学生,此刻正坐在新疆师范大学的课堂里续写着教育的传承。这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缘,正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生生不息的鲜活注脚。

据了解,目前新疆师范大学已经与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俄罗斯等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累计培养1万余名留学生。通过设立孔子学院、开展多语种中文师资培训、搭建区域教育合作平台等方式,推动中文教育在中亚国家的纵深发展,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文化理解的复合型人才。

“这么多好故事,就应该记录下来讲给更多人。”自治区政协委员于欢深受触动,提出一项充满活力的建议:开设影视课程,鼓励学生们用镜头真实记录在新疆学习、生活的点滴光影,让这些鲜活影像成为讲述中国故事、新疆故事,增进彼此理解、消除隔阂的媒介,为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的传播增添青春视角。

自治区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部分委员与来自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留学生们合影留念。本报记者 刘惠娟摄

从沙克尔落满岁月痕迹的笔记本,到公道杯中斟满的茶汤,从马飞临摹的墨迹,到闫丽故事里那张穿越光阴的照片,委员们与中亚五国及周边国家师生们的思想在交流中激荡,对“中国—中亚精神”的理解愈发明晰而深切——它扎根于彼此尊重与欣赏的土壤,成长于以心相交、以诚相待的日常点滴,最终结出互尊、互信、互利、互助的果实。

来源:《亚洲中心时报》